房地产这条生态链捆绑着各种利益群体,又因为各种群体的利益追逐,使得如戏般的楼市频现荒诞戏剧。 而 “遏制房价上涨”的调控定调,使得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开始新一轮的赛道转换。 楼市寒冬,不准降价 业主闹退房这样的闹剧,似乎总是发生在楼市调控期。 2008年,因金融危机导致房价下跌,杭州、南京、深圳就出现过一波退房潮。 2011年,房价出现局部调整,有楼盘降价销售回笼资金,退房潮再次在杭州等城市上演。 2014年,楼市高库存积压之下,房价再度陷入调整,以杭州为代表的城市,第三度出现退房潮的闹剧。 今年6月30日,北京通州某楼盘,数十名身着印有“退房”字样短袖的老业主,聚集于售楼处,要求退房。 2017年10月,该楼盘备案价为3.75万元,到了2018年6月,均价跌到了2.68万元。 一年间,跌幅接近三成,每平跌掉了1多万元。 业主还没收楼的情况下,一间100平方的房子,账面就“损失”100万元。 当然,退房者的诉求不可能如愿,当时如若实现,后来房价暴涨时,可能会发起另一波“要房潮”。 涨价管不了,降价你别想 日前,杭州某小区发起小区“涨价倡议书”: 自2018年6月1日起,所有业主二手房指导报价如下:58000元-65000元/平方米。 据了解,该小区二手房挂牌价多在4.4万~4.8万元/平方米。 无独有偶,从4月份开始,南京10个小区陆续发出“涨价倡议书”。 合肥有小区更是成立所谓的“房价指导委员会”,试图规制小区业主卖房行为。 还有意见书告诫业主:要提高自信度,切忌妄自菲薄、自贱自贬。 只要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就会明白,这样的联合涨价,纯属业主的一厢情愿。 一个小区涨价,其他小区维持原价,只会使得该小区的二手房难以成交。 更关键的是,所谓的涨价联盟,既无法律效力,也无实质约束力,根本防不住个别业主偷偷折价卖房。 经济和房价什么时候又服从过个人的意愿?所以,这样的涨价联盟,更像是小孩子的游戏。 房企降价的背后:是自救!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调控政策从紧。3月5日上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731坚持抑制房价上涨等政策,可见抑制投机将是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要取向,调控政策仍会从紧。 二宏观经济的影响。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固定资产投资将稳中有降,基建投资增速大概率承压。 三房企融资较难。 2017年房企融资已经收紧,2018年,这一趋势更为明显,银行贷款方面,多家股份制银行已暂停房地产新增授信业务。 此外,国内发债、信托融资也都进一步收紧,各大房企急需资金回笼,以保障房企资金链的平稳运行。 没有企业愿意割舍自己的利润,有时候或者是:一种自救! 是谁充实了购房者投资的信心? 购房者大致可以分为刚需、改善型和投资,而刚需基本都是接盘侠,各种因素让刚需族没有选择何时购买的余地,只要房价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个盘就得接。 对于投资者而言,房地产市场发展20年来一路高歌,并被冠以国民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在这些年里,炒房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看到了红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炒房大军中。 在过去的楼市调控中,不是没有人怀疑过楼市上行已经到达了顶点,随时崩盘的可能性。 但是经过一次次调控又一次次涨价以后,老百姓对房产投资的信心一步一步的增强,有人说:“或许经过2015年的暴涨之后,中国老百姓已经不相信房子会降价了。” 所以,到底是谁给了投资者信心?也许我们只能在这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多资讯请关注淳安楼市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