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发挥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效应,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力。
“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公开表示。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要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草案还特别指出,“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
城市群躁动
城市群在国内开始异军突起。
在这些城市群中,大体说来,目前重点发展的有8个大城市群:哈长(黑龙江哈大齐和吉林的长吉)、闽东南、江淮、中原、长江中游(长株潭、武汉城市圈、昌九)、关中平原、成渝和北部湾。
环渤海(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特大城市群则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极。
当下,部分省市还在申请国家层面的城市群。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宁夏区委会主委孙贵宝表示,希望构建兰-西-银城市经济共生区。
地方追逐城市群,一个很大的因素,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来看,城市圈、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最大的三个城市群都位于东部,中西部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
这种现象或在未来会有些许改变,中西部城市群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城市群崛起速度惊人。
目前诸如皖江城市带、中原、长江中游(长株潭、武汉城市圈、昌九)、关中平原、成渝经济区等基本都位于中西部。
随着中西部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凸显,加上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中西部城市群优势作用得到体现。
比如,近年来,国际知名的IT类企业纷纷进入成渝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英特尔、宏碁、戴尔、惠普、德州电器、联想、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都已经进入成渝地区。
成都和重庆构成的成渝经济区共同构成了一个产业链较为完整的IT产业链,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东部三个城市群。
比如,按照政府预估,重庆将在明后年形成年产1亿台笔记本电脑的规模,占据全球1/3产能。
协调机制待解
不难发现,当下,城市群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突破行政区划的障碍?
此前,由于产业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存在着产业“抢夺”和“保卫”之间的冲突,导致产业输出地对于产业转移外出积极性较低。
再如,现在的很多城市群规划都是以省会为中心的城镇体系格局,但在成渝地区,就有两个中心,如何协调就是一大难题。
中部某城市群的一个地级市市长就告诉本报记者,其和省会城市都属于一个以省会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但该省会城市“就是不打通到我们那边的一条公路”。
沿海地区长三角,亦是如此。在3月31日即将召开的长三角市长联席会上,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利益分享机制,这些深层次的难题将摆上桌面。显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对于长三角地区显得尤为必要。
虽然,2010年出台的长三角规划曾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并在规划中具体规定了各个城市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但产业同构等难题仍然难解。
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朱荣林认为,在以地区为政绩考核的体系未变化之前,这种规划对于地区产业导向较小。
除此之外,在生态补偿机制、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一些城市群都有一些突破,但涉及到如何防止产业同构等问题上,城市群内部协调仍然非常艰难。
更多资讯请关注淳安楼市资讯
|
出处: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孙小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