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宏观调控进入深水区后,近日,国内各大主要城市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但在各地政府紧锣密鼓地推出宏大的保障房发展计划的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营资本作为房地产市场主体,其在进入保障房领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障碍。
“利润低”成指责靶心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保障房利润偏低,很多开发商对保障房建设满腹怨言。
“别说赚钱,不亏钱就不错了。”近日,北京某知名民企开发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大倒苦水。
据其描述,2008年初,该企业曾在通州拿下一宗地块,并配建了相当比例的限价房。如今,这部分限价房已到交房阶段,相比同一地块上商品房20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其均价只相当于周边商品房价的约1/4。但根据测算,开发商拿下这块土地的楼面价,比限价房的最高限价高出1000元/平方米左右。
“这部分亏损的利润,即使通过商品房销售来弥补,也十分吃力。”上述开发商坦言。
对于保障房建设利润有怨言的不只上述一家房地产企业。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家从事过保障房开发的民企和国企,都表示,“投资保障房根本不赚钱。”
另一家民企开发商的相关负责人指出,企业承建保障房并无不妥,但由于政府通常将回购价格压得太低,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减少,甚至导致负利润,就不甚合理了。
前述北京某知名民企开发商则向记者表示,建设保障房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但近些年,保障房建设任务越来越重,企业承担的建设量也越来越多。实际上,企业是在牺牲自己的利润帮助政府完成任务。
承担了较多北京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张贵林曾表示,北京限价房的利润率最高只有10%,而经济适用房利润率最高只有3%。
正因如此,上述民企开发商向记者表示,正常情况下,企业都不会争夺独立的保障房地块,也很少承建保障房。
北京另外一家知名开发企业的代表也向记者直言,保障房建设的低利润,不仅阻碍民资进入,某些国企也避之不及。
捆绑卖地 开发商抱怨
事实上,不少开发商对于投资保障性住房大多有苦难言。
一方面是利润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承接下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为了使保障房目标顺利完成,目前多数地区都实行商品房和保障房地块捆绑出让。也就是说,开发商要想获得商品房用地必须要承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这种情况一般是带有某种强制性质,根本由不得开发商选择。
比如,今年初,北京市国土局就宣布,今年北京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的比例将由原先的15%上调至30%。而上述知名民企开发商也向记者透露,2008年,他们在通州拿下的一宗地块,近一半的面积要求配建保障房。
该开发商说,他们之所以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冒了很大风险拿地、承建保障房,很大原因“在于政府公关”。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也直言:承担保障房建设的企业,很容易在下一步拿地时,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
另外,有开发商向记者反映,由于保障房地块与商品房地块越来越多地实行“捆绑”出让,其中不乏优质地块,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商品房用地,就不得不承担保障房的建设任务。
瑞银投资亚洲地产及休闲产业主管王震宇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政府应放开对保障房利润率的设定,给开发企业预留利润空间。“一旦拥有利润空间,在投资风险小的情况下,企业建设保障房的热情将大大提高。”王震宇说。
陈国强则建议,应尽快制定民资投资保障房的相关政策,包括融资、信贷、税费等方面给予企业相关的优惠,而不是等企业都进去后再出台政策。
更多资讯请关注淳安楼市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