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楼市形势,是宏观调控前已经开卖的老盘日子最难过,因为不敢明言降价,不像完全新开楼盘,哪怕定价明明比周边同类型楼盘低许多,也理直气壮,惟恐市场上不知道他的楼盘价格低。两者区别,就在于老盘有前期业主,如果降价怕老业主心理不平衡,会借机闹纠纷;而新盘,没有老业主,轻轻松松。
有文章说,现在有老盘的开发商,都知道价格该降,但不知道如何降,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多种变相的降价:其一,对诚意购买的客户,私下大打折扣,还关照客户“这是老板特批的,外面别去传播”,这是较为普遍的传统做法。 其二,找一家代理公司,让代理公司把价格搞混,万一老业主找麻烦,开发商好方便推卸责任,反正查无实据,这一做法,今年明显多起来了。其三,设计些活动分批打折。比如,存多少抵多少,搞什么“保值置业计划”,搞个潜在业主联谊活动,设几个奖项,奖金在购房时抵扣,或者送家电、送装修,这类暗折形式花样百出,难述其详。
笔者以为,开发商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了。这一点上,我比较佩服万科,在上一轮调控时,果断地在全国范围实施降价——当然,还是有“青年置业计划”之类的包装,但事实上大家都明白降价的实质,各地也确实有部分业主前来吵闹,但合同、法律都是明摆着的,吵过了,宣泄了,万科依然是万科,品牌也不至于有什么大影响。有了前几年的心理历练,我相信公众的心态,已经进步多了。
实际已经降价,或者说心里愿意降价,却非要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痛苦哦,没必要。索性公开做广告,让更多人知道降价,也就知道了你的诚意,达到了促销楼盘的目的。硬扛着不降,或者悄悄地偷偷地降,都不是成熟的开发商应有的理智行为。
项目资金该回笼的没回笼,不但利润进了银行,而且可能错失其他市场机会。该降的就大胆地、公开地降吧,如果纠缠于一个项目的得失盈亏,或者到了实在扛不住再去降价,利润没能回来,还博得笨名,这倒真正是损害了品牌形象。
更多资讯请关注淳安楼市资讯
|